內容來自sohu新聞

大型商業銀行或將面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問題



信貸狂飆與貸款需求不足並存之謎車貸屏東高樹車貸

在經濟下行期,新增人民幣信貸的大幅增長主要受到統計口徑和“影子銀行”的雙重影響,其中統計口徑的影響是1萬億,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在信貸需求不旺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逐漸回歸表內。所以,信貸大幅增長的原因可能源自信貸需求的不足。

大型商業銀行已經被打上深深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烙印,特長是服務於地方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從貸款的門檻、流程的設計、抵押擔保的要求以及對風險的容忍度都是為成熟的大企業量身定做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大型商業銀行的商業訴求。

在當前工業和投資大幅下滑、國有大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為困難、更多融資需求向企業生命周期的上端移動的背景下,大型商業銀行恐怕會遇到越來越嚴重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問題。

□趙幼力

2015年前3季度中國經濟形勢繼續延續瞭下行的態勢。工業生產持續放緩,制高鐵特區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全線下跌,進出口總額同比萎縮。三季度,GDP增長6.9%,這是2009年二季度以來GDP季度增速首次回落到7%以下。經濟決定金融。由於經濟增速的下行和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抬頭,關於商業銀行“惜貸”的報道不絕於耳,銀行內部也屢屢傳出“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聲音。

然而,人民銀行[微博]公佈的三季度金融數據卻非常出人意料。1-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9萬億,接近10萬億,同比多增2.34萬億。如果考慮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置換債券因素,目前完成置換超過1.5萬億元,前9個月新增貸款已達11.4萬億。按照往年第4季度貸款新增2萬億左右估算,2015年全年新增的人民幣貸款將達到13.4萬億,無論如何也要被稱之為天量瞭。金融危機爆發以來,4萬億的刺激政策一次性地將人民幣貸款推上瞭10萬億的新臺階,並持續至2014年。2015年預計13.4萬億的貸款無疑又上瞭一個新臺階。在經濟的下行期,是什麼原因導致瞭信貸的狂飆?

第一個原因是口徑的調整。人民銀行自2015年起修訂“各項存款”和“各項貸款”統計口徑,原有的口徑僅包括居民戶和企業戶,2015年起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納入統計中。比如,商業銀行拆借給金融租賃公司的資金,按原口徑不計入各項貸款,但按新口徑需要計入。所以2015年新增人民幣貸款擴展瞭口徑,增加瞭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

好在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不包括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往來,因此社會融資規模中公佈的人民幣貸款數據剔除瞭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該數據顯示,2015年前3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為8.99萬億元,較全口徑9.9萬億的人民幣貸款少增1萬億。這1萬億就是存款類金融機構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集中發生在7月份。由於證金公司屬於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所以可以推測出證金公司從商業銀行獲得的救市貸款是1萬億,略少於媒體1.3萬億的報道。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即便剔除瞭1萬億口徑變化的影響,2015年前3季度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1.34萬億元,再考慮到債務置換的因素,信貸新增量仍然非常驚人,所以還需要繼續找原因。和經濟下行表現一致的是社會融資規模。2015年前3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1.9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786億元。如前所述,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這說明隨著經濟的下行,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支持減少瞭。

在社會融資規模的構成中,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是同比少增的主力,委托貸款同比少增5466億元;信托貸款同比少增3036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同比少增7063億元。三類貸款在前3季度社會融資中的占比較往年大幅下降,委托貸款占比8.4%,2013-2014年為15%左右;信托貸款占比0.5%,2013年的峰值是10.63%;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4.9%,從2014年就開始出現凈減少。

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不僅是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影子銀行的主力,這三類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占比下降說明影子銀行出現瞭萎縮。影子銀行通常指的是遊離於傳統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的、從事與銀行類似的金融活動卻不受監管的金融實體與金融活動。

在中國,影子銀行則包括三個層面的金融活動:層面一, 地下金融,以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地下錢莊、合會等為主題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層面二,非銀行類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財務公司、典當行、P2P網絡借貸、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等;層面三,創新型銀行業務,銀行理財、信托計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基金公司資產管理、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等。

由於第一層面的地下金融長期處於無監管、無數據的狀態,第二層面的小型金融機構體量較小,所以曾經炙手可熱的“影子銀行”概念主要指的是商業銀行的創新型表外業務。2011年開始,關於影子銀行的討論充斥著報刊,是中國經濟中被探討最多的熱點,也被視為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隱患。當我們每次會見國外經濟學傢或者國外銀行同業,回答他們對於中國經濟的疑問時,影子銀行都是其中必答的“保留節目”。現在,“影子銀行”這個熱門詞匯漸漸降溫,從社會融資的數據中我們知道,這裡的原因不是傳播學上的熱點轉移,而是中國的“影子銀行”確確實實出現瞭萎縮。

影子銀行為什麼會從大行其道走向萎縮呢,這需要從影子銀行產生的初衷談起。中國的“影子銀行”不同於美國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影子銀行,它的核心仍在於滿足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它並沒有脫離監管的視野,相反它以逃避監管為初衷。在中國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之下,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兩塊能夠提供高額無風險回報的領域,商業銀行苦於規模限制、行業政策不能“物盡其用”,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苦於沒有項目、沒有渠道不能涉足。

於是,商業銀行與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合作,通過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做大同業業務,通過構建通道、拉長鏈條,將這部分融資轉移到表外,形成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被剝離政府背景,房地產庫存居高不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下降,對資金的需求量下降,商業銀行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已經開始使用票據融資來占規模。2015年前9個月,新增票據融資在企業貸款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15%上升到23%;中長期貸款在企業貸款中的占比由2014年59%下降到48%。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式“影子銀行”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再加上監管的要求,陸續從表外轉移到表內,同影子銀行一同降溫的詞匯還有“同業業務”。2013年至今,在每年新增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人民幣貸款的占比從51%上升到 75%,提高24個百分點;而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的占比從30%下降到4%,下降26個百分點。一來一去基本能夠抵消。

所以,我們推測,在經濟下行期,新增人民幣信貸的大幅增長主要受到統計口徑和“影子銀行”回表的雙重影響,其中統計口徑的影響是1萬億,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在信貸需求不旺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逐漸回歸表內。所以,信貸大幅增長的原因可能源自信貸需求的不足。

無疑,大型商業銀行對信貸寒冬的感受是更加切膚的。近期,國傢統計局局長發文指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隨著第三產業占比的上升,鐵路貨運量、工業用電量等傳統微觀指標與經濟形勢的相關性在減弱。如果單以這些傳統微觀指標研判形勢,就會放大經濟下行壓力。這個結論同樣也適用於金融領域,那就是大型商業銀行對於“有效信貸需求” 下降的感受更加敏感,可能放大真實的全社會信貸需求下降的程度。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瞭融資需求的變化。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呈現出明顯的分化,但凡與工業、投資等傳統增長模式相關的行業、區域都困難重重,國有大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為困難。另一方面,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降稅清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持續發力,創業創新的氛圍濃厚,新登記註冊企業快速增加,各類創業集聚區、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孵化器、服務平臺蓬勃發展。在政策扶持下,小微企業表現出較好的增長態勢,中小工業企業增加值快於工業整體增速,中小企業實現利潤好於工業整體水平,科技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業績增速尤其快。

企業的發展需要有資金的投入,但是在企業生命周期裡,從初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再進入衰退期,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資金性質不一樣。在初創階段、成長初期,更多的是需要天使基金,VC、PE這類。銀行信貸是在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比較定形、比較成熟的階段才能進入,因為銀行最終是要對存款人負責。

由於中小商業銀行通常對接中小企業貸款,所以中小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直逼大型商業銀行。2014年12月末,中小商業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的比重分別是:1:1.14:1.89;到2015年9月底,三者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0.97:1.32。中小商業銀行的貸款餘額已經超過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瞭剔除口徑變化的影響,我們用2015年9月的貸款餘額減去2015年1月的貸款餘額,中小商業銀行、四大商業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是:3.97萬億、2.71萬億、4.15萬億,三者的比例是1:0.68:1.04。對比2014年全年的數據,三者的比例分別是:1:1.07:1.54。

2015年2月以來,中小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大幅超過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大型商業銀行基本持平。各類PE、VC和投資基金更是蓬勃發展,吸引社會精英紛紛加入。說明全社會金融服務的供給仍然不足,有金可掘。

和這些金融機構相比,大型商業銀行已經被打上深深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烙印,特長是服務於地方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從貸款的門檻、流程的設計、抵押擔保的要求以及對風險的容忍度都是為成熟的大企業量身定做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大型商業銀行的商業訴求。所以在當前工業和投資大幅下滑、國有大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為困難、更多融資需求向企業生命周期的上端移動的背景下,大型商業銀行恐怕會遇到越來越嚴重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問題。

“有效”兩個字說明並不是信貸需求不足,而是這些需求難以與大型商業銀行的貸款服務相對接。對於身處經濟增長方式變革中的大型商業銀行來說,自身也將面臨越來越緊迫的改革任務,調整信貸結構,改造信貸流程,發展投行業務甚至適度提高對風險的容忍度等都將是改革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本文系個人觀點,與其所在機構無關)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07/01352370292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ptilevvezj3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